《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高端訪談 > 鄔賀銓:物聯網不是網絡是應用

鄔賀銓:物聯網不是網絡是應用

2010-04-14
作者:來源:阿里巴巴電子
關鍵詞: 無線網絡 物聯網

                         

鄔賀銓


2009年被稱為“物聯網元年”,物聯網在全球受到熱捧,中國和美國等均把物聯網的發(fā)展提到了國家級的戰(zhàn)略高度,ICT行業(yè)為之沸騰,各大公司紛紛推出相關的計劃和舉措。然而,在熱鬧的背后,物聯網讓我們有了些霧里看花的感覺。傳感網、物聯網、泛在網是一回事嗎?物聯網跟互聯網又有什么關系?互聯網是否會被物聯網所取代?未來,互聯網將何去何從?在3月16日舉行的2010年ICT深度觀察大型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給出了他的答案。

    關于物聯網和互聯網的關系,現在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是:互聯網只能連接人,物聯網可以連接物,互聯網連接的是虛擬世界,物聯網連接的是物理世界,物聯網是互聯網的下一代,物聯網要取代互聯網,物聯網就是泛在網。

    物聯網:

    網絡還是應用?

    鄔賀銓表示,他不同意上述這些說法。而歐盟關于物聯網的定義是:物聯網是未來互聯網的一部分,能夠被定義為基于標準和交互通信協議的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動態(tài)全球網絡設施,在物聯網內物理和虛擬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屬性、擬人化等特征,它們能夠被一個綜合的信息網絡所連接。2010年,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所附的注釋中對物聯網有如下說明:物聯網是通過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各種網絡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jiān)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鄔賀銓認為,很多物體不一定非要連到網上,而且物聯網不是網絡而是應用和業(yè)務。物聯網的主要特征是每一個物件都可以尋址,每一個物件都可以控制,每一個物件都可以通信。

    物聯網的底層包含一個傳感網,借助RFID和傳感器等實現對物件的信息采集與控制,通過傳感網將一組傳感器的信息匯集,并傳送到核心網絡。核心網是基礎的網絡,承擔物物互聯。物聯網的上層主要負責信息的處理和決策支持。物聯網可用的基層網絡可以有很多種,根據應用的需要可以是公共通信網、行業(yè)專網甚至是新建的專用于物聯網的通信網。因此,互聯網既可以連接人也可以連接物,既可以連接虛擬世界也可以連接物理世界。一般說來,互聯網最適合作為物聯網的基礎網絡,特別是當物物互聯的范圍超出局域網時,或者當需要利用共同網絡傳輸信息時,但并不是只有互聯網才能當物聯網的基礎網絡。

    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業(yè)務是不同的?;ヂ摼W是全球化的,只要計算機接入互聯網就與全球相連。物聯網建設在互聯網之上,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入。例如,電力系統(tǒng)的物聯網只有電力系統(tǒng)的相關人員才能進入,交通系統(tǒng)的物聯網只有交通系統(tǒng)的相關人員才能接入,所以物聯網實際上是專網?;ヂ摼W是全球性的,物聯網是區(qū)域性的。因此,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說它是業(yè)務和應用。物聯網的核心網既可以是下一代互聯網,也可以是現有的互聯網,現在物聯網就能得以實現。當然,在下一代互聯網中,物聯網是最主要的應用目標。

    什么是泛在網呢?鄔賀銓表示,泛在網是在預訂服務的情況下,個人或設備無論何時、何地、用何種方式以最少的技術限制實現服務和通信的能力。物聯網是泛在網的內容之一,物聯網不能等于泛在網,而只是泛在網的一部分。

    40歲的互聯網:

    青春期還是中年?

    1969年10月29號是互聯網的生日,那一天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的一臺電腦與一個研究所的另一臺電腦進行了“對話”。現在互聯網40歲了,從上世紀70年代的初級互聯網到上世紀90年代的公眾互聯網,到全球互聯網,再到業(yè)界提出的下一代互聯網,互聯網走過了很長的路。

    在這段時期內,TCP、Web、P2P等技術層出不窮;互聯網的功能從一個聯系平臺到一個瀏覽平臺,到一個交互平臺,再演進到工作平臺;互聯網的業(yè)務從數據到話音到視頻,現在又到M2M,從網絡業(yè)務到電信業(yè)務、媒體業(yè)務;從研究網到商業(yè)網,從商業(yè)網到泛在網。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互聯網設計之初只考慮支持盡力而為的數據業(yè)務,現在的互聯網應用已無所不包。例如進入實時業(yè)務領域的VoIP,進入流媒體業(yè)務領域的IPTV,進入無線業(yè)務領域的移動IP,等等。

    隨著物聯網等新應用需求的誕生,互聯網有些力不從心了。對于互聯網的未來,我們充滿疑惑。40歲的互聯網面臨的是青春期的煩惱?還是已經步入中年,甚至是老年,不堪重負?

    互聯網走向:

    修補還是革命?

    鄔賀銓介紹說,目前互聯網有兩種發(fā)展路線。

    一種是修補路線,就是針對互聯網出現的問題分別進行解決,這樣一來就不斷增加互聯網的復雜性,使得網絡難于管理,網絡對新的應用“不友好”,很可能導致互聯網體系硬化,修補可能無濟于事。

    另一種路線是利用革命式的新網絡替換現有的互聯網。然而,目前仿真的模型還不能反映實際應用環(huán)境,互聯網的演進面臨著在飛行中換引擎的難題,這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

    對于下一代互聯網,鄔賀銓說,國際上對其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日本發(fā)布的一份報告認為,下一代互聯網基于IP網絡替換傳統(tǒng)電話網,綜合IP網上的話音、數據、視頻業(yè)務以及包括移動業(yè)務在內的四重業(yè)務,解決互聯網面對的問題,并擁有面向應用的QoS控制能力,關注FMC的移動性和安全脆弱性等,提供電信級的安全。美國的GENI項目提出,可信、移動、物聯和泛在是下一代互聯網的發(fā)展目標。

    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最需要和最難解決的問題呢?鄔賀銓認為是安全問題。問題是怎么產生的?計算機軟件漏洞是互聯網安全問題的根源,即便是互聯網升級換代了也無濟于事,所以互聯網的安全問題不是靠網絡就能解決的。此外,服務質量保障、內容監(jiān)管、節(jié)能減排等都是下一代互聯網發(fā)展面臨的難題。

    鄔賀銓強調,互聯網面臨的最大危險是理論落后于工程?;ヂ摼W的發(fā)展缺乏理論支柱,集體表現為測量、分析和模型等方面的嚴重不足,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亟須業(yè)界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加以解決。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