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可延展芯片寬度只有0.025毫米,可部署于皮膚上,看起來就像是暫時的刺青,讓醫(yī)護人員能自遠端無線監(jiān)控病患身體狀態(tài),病患身上也不必再穿載各種纜線,大幅提升舒適度。
新的可延展芯片可像刺青一樣依附于使用者的皮膚上,讓醫(yī)護人員透過無線網路監(jiān)控照護患者的身體狀況。
由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工程教授馬振強所主導的一項有關可延展芯片的研究最近登上了知名的德國《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將細微的芯片以刺青的方式依附在皮膚上,就能讓醫(yī)護人員遠端偵測病患的身體狀況,免去纜線纏身之苦,并可望在未來的5G時代展現更多的穿戴式電子應用。
此一穿戴式電子專案整合了馬教授團隊在高頻與柔性電子上的研究成果,它的表面像是蛇紋,由兩層的金屬區(qū)塊組合而成,內部靈感來自電話的雙絞線,交織著兩條非常細小的功率傳輸線,這些金屬區(qū)塊得以讓傳輸線伸展而不影響效能,也有助于抵擋外部干擾,并能消除電流損耗。
目前坊間的可延展傳輸線的寬度最多可到0.64毫米,但此一研究創(chuàng)造了只有0.025毫米的可延展芯片,因此非常適用于依附在表皮上的各種電子系統(tǒng)。此一延展芯片運用的無線頻段介于0.3GHz到300GHz,落在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所使用的頻段范圍內。
部署在皮膚上的可延展性芯片看起來就像是暫時性的刺青,并允許醫(yī)護人員自遠端以無線網路監(jiān)控病患的狀態(tài),病患身上不必再穿載各種纜線,可大幅提升舒適度。
除了生物醫(yī)藥上的應用之外,馬振強也期望穿戴式電子將成為一個可吸引大量新應用與能力的平臺。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