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VCU研發(fā)鋰超離子導體 提升固態(tài)電解質導電性

VCU研發(fā)鋰超離子導體 提升固態(tài)電解質導電性

2017-10-31

  據外媒報道,弗吉尼亞州立邦聯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VCU)研究人員設計了新款鋰超離子導體(lithium superionic conductor),其鋰離子導電性可媲美有機電解液(organic liquid electrolytes)。

  他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宣稱,基于團簇(Cluster)的鋰離子超導體的導電性極高,室溫下為0.01S/cm到0.1 S/cm以上,而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 )較低,低于0.210 eV,能帶間隙(band gap)為8.5 eV。此外,其機械性能表現也極為出色,彈性十足,可抑制鋰樹突的增多。

  56b8c711b98718a399ddd218835bb379.jpg

  Li3SBF4材料的物理模型

  在鋰離子電池中,帶正極的鋰離子通過電解質進行流動。固態(tài)電解質可提升安全性、能量值及能量密度。然而,鋰離子卻在液態(tài)電解質內卻能自由流動。鋰離子在固態(tài)電解質內的流動性較差,對導電性產生不利影響。

  為提升固態(tài)電解質的導電性,研究人員制作了一款計算模型,可去除單個負離子。負離子團簇將取代空缺的離子,前者是原子團簇,其所帶電子(electrons)要多于質子(protons)。

  VCU研究團隊的方弘(Hong Fang)博士和Puru Jena教授實現了特定固態(tài)電解質扭曲(twist)的具象化,前者由其他人員進行過測試。最初,該電解質歸屬于反鈣鈦礦結構(antiperovskite)的晶族(family of crystals),其所含的正離子由三個鋰原子級一個氧原子構成,正離子與單個氯原子相結合,因為后者是負離子。

  在運算建模中,他們用一個負離子取代了氯原子,該負離子由一個硼原子和四個氟原子組成。

  07e276a93a63f0792a6f1cd670d04feb.jpg

  Li3S(BF4)0.5Cl0.5的晶體結構示意圖

  據其研究發(fā)現,鋰超離子導體Li3SBF4與Li3S(BF4)0.5Cl0.5大體上擁有成為理想固態(tài)電解質的潛質。

  Li3SBF4的能帶間隙為8.5 eV,RT導電性為0.01S/cm,活化能為0.210 eV,形成能(formation energy)相對較小,機械性能也很理想。而Li3S(BF4)0.5Cl0.5的RT導電性大于0.1S/cm,活化能為0.176 eV。

  兩位專家共同致力于在實驗室內測試其計算模型,旨在探究鋰離子電池應用的最終形態(tài)。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