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需悟空」,在國產自研操作系統(tǒng)短缺的窘境之下,天驚一聲雷,「鴻蒙」踏風來。
回首上個月的技術圈,最值得業(yè)界浮稱流說的無疑是 8 月 9 日華為開發(fā)者大會 2019(簡稱 HDC 2019)上公開的「鴻蒙 OS」。作為一款基于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 OS,「鴻蒙 OS」肩負打破傳統(tǒng) IoT 操作系統(tǒng)的責任,同時也成為萬眾期待的移動操作系統(tǒng)市場上的 Plan B。
其實自「鴻蒙 OS」揭開神秘面紗至今已有一月有余的時間,業(yè)界對其看法貶褒不一,有人表示,「鴻蒙 OS」的到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名副其實的國產自研操作系統(tǒng)的驕傲;不過也有人質疑,目前看起來依舊是一款 PPT 操作系統(tǒng)的鴻蒙 OS 真的有那么大的潛力嗎?對此,我們也不禁好奇,初生牛犢的「鴻蒙 OS」是否真的能實現(xiàn)以上的種種?其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對于為「鴻蒙 OS」開路的全新產品之華為方舟編譯器,它的開源代碼又將為技術圈的從業(yè)者們帶來哪些思考?
基于此,CSDN 獨家策劃了以「鴻源初辟,蒙地始開」為主題的《程序員大本營》9 月刊,將為大家全面揭曉鴻蒙 OS 背后的種種,也將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當下主流的物聯(lián)網、AI、云計算、區(qū)塊鏈等技術迭代歷史和最新的發(fā)展趨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事實上,和素有“動物園”之稱的阿里相比,華為更像是一本《山海經》。被命名為「鴻蒙」的操作系統(tǒng)就是典型的華為版《山海經》重要組成之一。
眾所周知,鴻蒙 OS 十年磨一劍,但霜刃始終未曾試。
早在 2009 年,華為就于內部創(chuàng)立了編譯組,開啟了秘密研發(fā)模式,旨在為自研芯片、新一代通信、云計算、操作系統(tǒng)等技術提供編譯器的基礎建設。
到了 2012 年,華為再次成立了一個代號為“2012 實驗室”,面向未來進行 5-10 年的長期布局,基于以上新興科技開始深入技術研究。
彼時“2012 實驗室”為了進行專項研究,它的旗下逐漸衍生出以多個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實驗室,譬如諾亞方舟實驗室、歐拉實驗室、香農實驗室、高斯實驗室。此前,據國內不少媒體透露,華為的方舟編譯器正是來自諾亞方舟實驗室,而華為的操作系統(tǒng)則是由歐拉實驗室負責研發(fā)。
之所以要自研操作系統(tǒng),其實極其具備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的華為掌舵者任正非早在 2012 年的一次內部講話就曾透露道,華為做終端操作系統(tǒng)是出于戰(zhàn)略的考慮,“(如果)Android 系統(tǒng)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 系統(tǒng)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果不其然,短短幾年后,這個擔憂還是發(fā)生了。2018 年之際,華為一朝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這意味著華為在未來倘若沒有美國政府的許可,所有美國企業(yè)將不能再給華為供貨。
而在此后沒多久,據路透社報道,有消息人士稱,Alphabet 旗下的 Google 受美國“行政令”的影響,于 2019 年 5 月暫停了與華為的部分業(yè)務合作,其中 Google 除了 Android 操作系統(tǒng)開源的部分,停止了對華為授權 Android 系統(tǒng)中閉源的應用以及技術支持等服務,即 Google 的 Google Play Store、Google 語音控制助理、Google 地圖、Gmail、YouTube 等應用,華為設備雖然可以下載但是將無法正常訪問。
操作系統(tǒng)被扼喉,外患加內憂的雙重壓力下,華為暗中發(fā)力,加快自己產品的研發(fā)速度,而更多有關鴻蒙 OS 的消息也接踵而至:
5 月 24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申請“華為鴻蒙”商標,申請日期是 2018 年 8 月 24 日,注冊公告日期是 2019 年 5 月 14 日,專用權限期是從 2019 年 5 月 14 日到 2029 年 5 月 13 日;
5 月 17 日,有網友曝光由上海某教授領導華為操作系統(tǒng)團隊開發(fā)的自主產權操作系統(tǒng)「鴻蒙」的相關技術應用;
依舊是 5 月,華為消費者業(yè)務 CEO 余承東終松口表示,鴻蒙最早將于今秋面世;
7 月,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鴻蒙是為物聯(lián)網開發(fā)的系統(tǒng),可在自動駕駛,遠程操作醫(yī)療環(huán)境,提供低時延的一個操作系統(tǒng);
…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秋季未至,而華為「鴻蒙 OS」提早面世。
在今年 HDC 2019 上,作為“理工”出身的華為消費者業(yè)務 CEO 余承東帶著為極具技術性的「鴻蒙 OS」驚艷了全場。
對此,余承東正面解釋了「鴻蒙 OS」的誕生背景,其表示,目前由于 Android/Linux 系統(tǒng)內核代碼龐大冗余,難以保證不同終端體驗流暢,同時多終端互聯(lián)網對設備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軟件生態(tài)與硬件綁定,降低用戶體驗與開發(fā)效率,而鴻蒙 OS 正是為了解決這些難點而生。
而從技術架構來看,鴻蒙 OS 具備四大特性:
分布式架構:實現(xiàn)跨終端無縫協(xié)同體驗
鴻蒙 OS 的“分布式 OS 架構”和“分布式軟總線技術”通過公共通信平臺,分布式數據管理,分布式能力調度和虛擬外設四大能力,將相應分布式應用的底層技術實現(xiàn)難度對應用開發(fā)者屏蔽,使開發(fā)者能夠聚焦自身業(yè)務邏輯,像開發(fā)同一終端一樣開發(fā)跨終端分布式應用,也使最終消費者享受到強大的跨終端業(yè)務協(xié)同能力為各使用場景帶來的無縫體驗。
實現(xiàn)系統(tǒng)天生流暢: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 IPC 兩大技術
為了滿足萬物互聯(lián)的全場景智慧時代對 OS 提出的新要求,鴻蒙 OS 將硬件能力與終端解耦,通過分布式軟總線連接不同終端,讓應用輕松調用其他終端的硬件外設能力,為消費者帶來跨終端無縫協(xié)同體驗。
內核安全:基于微內核架構重塑終端設備可信安全
鴻蒙 OS 采用全新的微內核設計,擁有更強的安全特性和低時延等特點。微內核設計的基本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tài)盡可能多地實現(xiàn)系統(tǒng)服務,同時加入相互之間的安全保護。微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服務,比如多進程調度和多進程通信等。同時,它還將微內核技術應用于可信執(zhí)行環(huán)境(TEE),首次通過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形式化方法是利用數學方法,從源頭驗證系統(tǒng)正確,無漏洞的有效手段。
統(tǒng)一 IDE 支撐一次開發(fā),多端部署,實現(xiàn)跨終端生態(tài)共享
鴻蒙 OS 配備面向多終端開發(fā)的統(tǒng)一 IDE(集成開發(fā)工具),可以幫助開發(fā)者實現(xiàn)真正的一次開發(fā),多端部署,在跨設備之間實現(xiàn)共享生態(tài)。
整體而言,鴻蒙是全球第一個微內核、面向 AI 全場景的分布式 OS。
#?!给櫭?OS」的領軍人物
那么,要問這款偉大且極具里程碑意義的產品究竟來自哪些精英之手?其是否有著靈魂人物的存在?
眾里尋他千百度,據了解,鴻蒙 OS 背后的靈魂人物是一位來自上海交大的教授、博導——陳海波,與此同時,他還兼任華為 OS 首席科學家、操作系統(tǒng)內核實驗室主任。
乍一聽,或許很多人并沒有直觀感受到全球操作系統(tǒng)領域頂尖人才的技術魅力,但是當打開這位年輕 80 后教授陳海波的個人介紹頁面時:
2010 年,亞洲學者們連續(xù) 40 年,都沒能在 SOSP(操作系統(tǒng)原理大會,成立于 1967 年)上獨立發(fā)表研究論文。2011 年,陳海波的論文被 SOSP 錄用,難破的紀錄,就這樣被一位三十來歲的年輕人 Kill。
此外,陳海波還多次擔任 SOSP、ISCA、Oakland、EuroSys、Usenix ATC 等國際著名學術會議 PC members,APSys 2014、2014 年全國體系結構學術年會等 PC Co-Chairs,以及 ACM APSys 的 Steering Committee Co-Chair,在 SOSP、OSDI、EuroSys、Usenix ATC、ISCA、MICRO、HPCA 等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獲得 VEE 2019、APSys 2017、EuroSys 2015、APSys 2013 與 ICPP 2007 的最佳論文獎,HPCA 2014 的最佳論文提名獎,以及 2009 年 CCF 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1 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與 CCF 青年科學家獎、2015 年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18 年度教育部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與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計劃”;
以下是近五年來,陳海波在操作系統(tǒng)領域所做的一些貢獻:
陳海波海波團隊近年來的貢獻
我們才深刻感受到真正的王者,從來低調。
鴻蒙 OS 的第一槍:方舟編譯器
正是在這位靈魂人物的引領,以及國內外學術界多位 OS 領域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鴻蒙 OS 才會成功進入大眾視野與日常產品應用中。
不過,如今距離這款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布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用戶依然未能親眼目睹彼時余承東宣布將會開源的鴻蒙 OS 的源代碼,對此,業(yè)界依舊有不少人質疑鴻蒙為一款 PPT 操作系統(tǒng), 那么鴻蒙 OS 是否真的能承受住萬眾期待的重量?
實則,8 月底華為開源的方舟編譯器已在無形之中打響了鴻蒙 OS 起跑的第一槍。
為何會如此評價?對此,CSDN 特邀上海鑒釋科技創(chuàng)始人、前華為人&原方舟編譯器立項負責人之一梁宇寧解剖到:
如果要一個操作系統(tǒng)高效,它的設計必須和它的芯片或多或少有更密切的關聯(lián),而這些關聯(lián)就是用編譯器去達成的,就是負責把程序源代碼根據芯片的設計去做最大化優(yōu)化。
華為手機的技術一直是以蘋果手機對標的,自然而然,華為就要構造這些能力從芯片,操作系統(tǒng)到編程技術。
為了對標蘋果,當初的目的是為了省內存和閃存,從而有相應性能提高,而華為首先嘗試改變安卓上的采用編程技術,再來實現(xiàn)軟件和硬件聯(lián)同設計,如 CPU 的流水線和特有指令等。
從方舟編譯器的開源,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當初決定的技術方向,就是把動態(tài)語言特性靜態(tài)化在運行前預處理,這還是屬于 AOT 范圍,但是比 SUN 當時在 Java 上做的 AOT 激進:
把 Java 的字節(jié)碼預編譯成機器碼,當然有華為自己的 IR 為編譯轉換和優(yōu)化所用;
把 Java 的內存垃圾管理 GC 改成和蘋果自動引用計數 ARC 一樣。
這是不包含傳統(tǒng)編譯器:
Java 編程語言解析器,負責把 Java 程序源代碼轉換成 Java 的字節(jié)碼;
生成的機器碼還是 ARM 標準的指令集,沒有華為芯片特定的指令;
沒有自己鏈接器,所以沒有對應的優(yōu)化。
簡單來看,編譯器雖沒有被集成到操作系統(tǒng)內核中,但也是操作系統(tǒng)的功能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鴻源初辟,蒙地始開
而未來鴻蒙 OS 會如何?
目前,隨著搭載鴻蒙 OS 的榮耀智慧屏的發(fā)布,我們也親眼見證了基于該操作系統(tǒng)的智慧屏電視已與手機實現(xiàn)全方位互聯(lián),且?guī)砹烁痈咝У慕换?,而未來也正如華為官方所述,鴻蒙 OS 會逐步應用于可穿戴、車機、音箱等更多的智能設備中。
其實,最初業(yè)界對于鴻蒙 OS 的期待是希望它能成為 Android 的替代者,而并非是面向全場景的 IoT 操作系統(tǒng)。
如今在現(xiàn)實面前,要問用戶是否會有失落之感?其實是有的,不過對此,諸多華為發(fā)言人也不斷地表示,如果將來美國允許使用 Android,華為將仍然使用 Android 系統(tǒng)和生態(tài);如果美國不允許華為使用 Android 系統(tǒng),華為也能夠拿出自己的產品,鴻蒙系統(tǒng)不是談判策略。
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無疑是當前最好的方案。為何這么說,其實反思華為之所以提前讓鴻蒙 OS 面世,一方面或因為美國封令的壓力,另一方面,這也是華為想讓鴻蒙 OS 開始學走路的標志。
事實上,和 Android 龐大且成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鴻蒙 OS 仍舊是一個步履蹣跚的學童,其想要實現(xiàn)加速跑步還需要足夠的時間去開源吸引更多的用戶與廠商參與、構建一套完善的應用層生態(tài)、適配更多的終端等等,因此,當下想讓鴻蒙 OS 短時間之內將 Android 取而代之,顯然不切實際,不過,鴻蒙 OS 如今動起來終究是一件好消息。
對此,梁宇寧也評價道:“也許今天,我們無法想象華為的將來會是如何,我深信只要華為如給承天霹靂辟開,逐漸地徹底地真誠開放,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光明永遠在等候著有心人的到來?!?/p>
作者 | 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