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消息,日本東京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理論框架 —— 通過光照可以在固體材料中誘導“非互易相互作用”,即有效打破牛頓第三定律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平衡”。
其研究表明,在特定頻率的光照下,磁性金屬可產生一種力矩,使兩層磁性薄膜自發(fā)進入持續(xù)的“追逐旋轉”狀態(tài)。這項成果為非平衡態(tài)材料科學開辟了新方向,并可能為光控量子材料帶來新應用。

在平衡態(tài)系統(tǒng)中,物理過程通常遵循自由能最小化原則,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然而,在非平衡系統(tǒng)中,如生物活性物質或活性物質系統(tǒng)中,常出現“非互易相互作用”現象。
例如,大腦中興奮與抑制性神經元之間的作用是非對稱的,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在光學活性介質中,膠體顆粒之間也可表現出非互易作用。研究人員由此提出一個問題:這種現象能否在固體電子系統(tǒng)中實現?
東京科學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花井亮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岡山大學大槻太毅副教授、京都大學田財里奈助理教授合作,給出了肯定答案。相關研究成果已于 2025 年 9 月發(fā)表于《自然?通訊》。
花井亮解釋稱:“我們的研究提出了一種通用方法,可以利用光將原本對稱的自旋相互作用轉變?yōu)榉腔ヒ紫嗷プ饔?。以磁性金屬中的著名相互作?——RKKY 相互作用 —— 為例,我們證明當光的頻率被精確調節(jié),使部分自旋開啟衰減通道而另一些保持非共振狀態(tài)時,該相互作用會呈現出非互易特征。”
研究團隊基于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非平衡與非互易現象,提出了“耗散工程”方案:通過光照選擇性激活磁性金屬中的衰減通道,從而在不同自旋間造成能量注入不平衡,誘導非互易磁相互作用。
當這一方案應用于雙層鐵磁系統(tǒng)時,研究人員預測到一種此前僅在活性物質研究中提出過的“非互易相變”。在光照條件下,一層磁層傾向于與另一層平行,而另一層則傾向于反平行,最終導致磁化方向的自發(fā)、持續(xù)旋轉。這一“手性”相變代表了一種破壞作用-反作用對稱性的全新狀態(tài)。
研究還指出,實現這種非互易相變所需的光強度在現有實驗條件下已可實現。
花井亮總結道:“我們的研究不僅為光控量子材料提供了新的調控手段,還在活性物質物理與凝聚態(tài)物理之間架起了橋梁。未來,這一機制有望應用于強關聯(lián)電子體系的莫特絕緣態(tài)、多能帶超導體,以及光聲子介導的超導現象。”
研究團隊認為,該理論還可能推動新型自旋電子器件及可調頻振蕩器的研發(fā),為下一代光控量子技術提供新的物理基礎。
附論文 DOI: 10.1038 / s41467-025-62707-9。

